中风分期及各期的治疗要点

2023-06-08

中风病一般按“中经络”和“中脏腑”分类辨治。中风病急性期起病急骤,发病后一般迅速达到极期,其后经历稳定、恢复等过程,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病机特征。
1 急性期(发病后14天)应以通腑泻热为先导
1.1 急性期通腑泻热是关键。
《素问•调经论》日“血之与气,并走于上,则为大厥。气复返则生,气不返则死。”明确指出中风(大厥)的基础为血随气逆、冲激于脑,气机有升无降,脑中瘀热。无论什么病机所致中风,急性期或为肝阳暴张、气血逆乱,或为肝肾阴虚、风火痰壅,最终气血瘀阻,痰热腑实,风痰瘀血痹阻经脉,毒损脑络。瘀热阻窍,每与热结阳明有关,因阳明胃肠专司气机之通降;机体气机逆乱,升降失调则阳明通降之责失司,积滞内停,燥矢内结,腑热上蒸,必然加重痰热阻窍之病势,故临床中见窍闭神昏,头痛面赤,半身不遂,言蹇语涩,大便秘结,口气臭秽,舌苔黄厚腻,此时惟通腑泻热为当务之急,故应大力通降阳明胃腑之势,赖中州枢机通降之功,直折阳气之暴逆,宜釜底抽薪,上病下职,通其腑气,导热下行,以缓解在上之风火痰热血瘀,痰热得消,气血得降,痰瘀之毒去,神明之府自然清净。正确适时地应用通腑泻热法是抢救中风急症的重要措施之一,但也不可妄用泻下药伤正,特别是体虚之老年人,出现心慌气短,自汗口干,舌红少津,脉沉缓。应避免。
1.2 活血化瘀,扶正祛邪。
无论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,使用通腑泻热醒神开窍后,如应用泻剂,大便泻下腑气已通,神志转清,舌暗瘀或暗淡,随之使用活血化瘀,和佐以扶正祛邪为法。对中风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宜适量,并注意配伍,尤其当病情好转时,要调整活血药物在处方中的比例,还应考虑到活血化瘀乃治标之法,别忘了扶正祛邪。应根据风、火、痰、瘀、虚(气虚,阴虚)等不同病机来治本,采用如熄风、清热、祛痰、化瘀和益气养阴等法。
2 缓解期(发病后14天至6个月)注重治本与康复。
度过急性期,病后2周开始,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,风阳渐平,而阻于脑络之痰瘀难去,治疗应标本兼顾,促进脑之神机恢复,并防其复中。
中风后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瘫、言语障碍、吞咽困难等后遗症,故此期应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(内关、人中、三阴交、极泉、委中、尺泽、翳风、完骨、廉泉、金津、玉液),以达醒脑开窍、滋补肝肾、疏通经络功效。早期的功能锻练、良肢位的摆放,对于肢体、语言、吞咽的康复显得非常重要,临床实践告诉我们,只要生命体征平稳,就可介入康复治疗,现代医学观点认为,在中枢神经元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早期(病后4周之内)就应积极创造重建反射的条件,以促进患者功能康复。
此外,中风病人因从健康状态进入中风偏瘫失语状态,不能正确地接受这种现实,一些家庭、社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,加之康复治疗又是个长期的过程,患者往往产生焦急、忧郁、失望悲观甚至厌世的不良情绪。中风后的情志异常也需要积极的干预。
3 后遗症期(6个月后)仍以康复为主。
此期病情稳定,重症患者可有偏瘫严重、言语障碍,甚至关节挛缩、变形等症。有研究表明,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在2年内都还具有可塑性,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练和其他康复治疗是此期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。